【編者按】日前,財富中文版正式發布2013年中國500強排行榜。這些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前十的企業再次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為此,本報特開辟聚焦中國企業500強專欄,以獨特的視角挖掘我國制造業、服務業等知識產權狀況,以饗讀者。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近日,當2013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名單公布時,這些依托知識產權成功轉型升級的佼佼者再次證實了知識產權就是競爭力的道理。依靠知識產權轉型升級,走“中國智造”之路去做大做強,才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專利數量快速增長
研發投入不斷增多,研發強度保持穩定,專利數量快速增加是此次上榜的制造業企業的一大特點。數據顯示,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有472家填報了研發投入數據,共投入研發費用總額為4273.6億元,比上年的3922.4億元提高了8.95%;平均研發費用為9.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33%。同時,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平均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87%,這表明研發強度與上年基本持平,保持穩定。
在擁有專利方面,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有449家企業填報了專利情況,共擁有專利27.8萬件,比上年的22.4萬件增加了24.11%;其中發明專利7.5萬件,比上年的6.2萬件增加了20.97%,占全部擁有專利數量的26.98%。統計表明,這些制造業企業平均每家企業擁有專利620件,比上年增長21.81%;平均擁有發明專利167件,比上年增長18.44%。值得欣慰的是,此次排名靠前的中興通訊是這些企業中擁有專利和發明專利最多的企業,其擁有1.4萬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1萬件。正是在擁有質量、數量領先的知識產權基礎上,無論從“走出去”還是轉型升級等方面看,中興通訊都是位居前列的成功者。
知識產權還為制造業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效益回報。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營業收入進入“千億俱樂部”的成員繼續增加,同比增加了16家,達到123家。其中,中石化2012年營業收入已突破2.6萬億元。“這顯然與其所擁有的知識產權支撐密切相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新明教授認為,中石化在2012年獲得發明專利1044件,在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上排名第4位,良好的知識產權狀況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其實,縱覽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名單,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發展需要知識產權
“從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名單看,雖然總的發展趨勢良好,但仍然還存在著一些企業大而不強、轉型步伐慢等問題,這些與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有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琨認為,我國制造業企業目前仍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應該鼓勵企業不斷創新,不斷增強知識產權能力和水平,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走轉型升級之路。
數據顯示,在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雖然國有企業平均規模明顯高于民營企業,在規模上占據主導地位,但經濟效益和效率卻低于民營企業。這500強中,有209家國有企業,占總數的41.80%;291家民營企業,占總數的58.20%。209家國有企業的平均收入利潤率為1.90%,低于291家民營企業的2.87%;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89%,低于民營企業的3.89%。同時,我國制造業企業轉型較慢、結構單一的弊端逐步顯現。在如今的國際制造業,單純制造過程已不再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研發、采購、儲存、物流、營銷、服務、融資和知識產權服務等,成為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因此,服務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并促進制造業加速服務化。數據表明,如今在一些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中,兼有服務和制造業務的企業已達20%以上,其中美國高達58%,而97.8%的中國制造型企業仍停留在純產品生產加工階段,缺少服務,亟待改變。
“上述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企業創新與知識產權能力的提升。”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表示,在國際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經濟發展遭遇不景氣的背景下,依靠知識產權尤其是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才能獲得良好的效益。制造業企業500強中反映的成績和問題,促使企業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結合現實,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加快轉型升級,解決“短板”,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實現做大做強的理想。(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 實習記者 孟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