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自2016年12月13日出臺,為廣大企業指明了知識產權發展方向,為廣東省的知識產權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對《規劃》的內容,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接下來小編將用幾篇推送為大家解讀《規劃》,幫助大家更好地貼合政策,找到正確的知識產權發展方向。
《規劃》全面回顧了全省“十二五”時期知識產權在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上取得的成效,分析當前面臨發展形勢與挑戰,并對全省“十三五”時期知識產權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1 “十二五”時期主要成效
1、知識產權政策環境優化:該期間省委、省政府出臺了許多知識產權相關政策以推動知識產權發展,如《關于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的決定》《廣東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廣東省專利獎勵辦法》等政策文件;
2、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穩步提升:申請量、授權量分別增長18.9%、16.3%,且廣東省知識產權在全國的各類知識產權獎項中獲獎率較高;
3、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增強:建立了一批知識產權交易、運營服務平臺,省內許多企業獲得了國家級與省級的知識產權類企業資格,如國家級與省級知識產權優勢和示范企業等;
4、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增強:建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4家,且處理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增加,案件標的額總值增加;
5、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提高:建成省、市、縣(區)三級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廣泛開展省間知識產權合作;
6、知識產權服務體系趨于完善:設立16個廣東省版權基層工作站和27個作品登記代辦機構。建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16個,截至2015年,全省專利代理機構、分支機構及代理人分別達158家、164家、1455人,全省商標代理機構達4659家,居全國首位。
2 形勢分析
“十二五”時期廣東省知識產權形勢說明,省委、省政府對省內知識產權形勢的重視。實際上,知識產權一直是廣東省的一大優勢,省內有許多知識產權實力較強的企業,如華為、中興、騰訊等。作為廣東省的一大優勢,知識產權的發展應一直會是廣東省一大重點。廣東省知識產權管理及服務體系在“十二五”期間有了較大發展,為省內知識產權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規劃》中對現發展環境的看法是:我國面臨的發展環境正出現世界金融危機深度演變期、國際貿易規則博弈重構期、競爭優勢重新比較期的三期疊加,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要國家企業的搶占市場與產業、壯大實力的有力武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換檔、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知識產權制度完善任務迫切。
《規劃》亦指出,當前省知識產權發展將進入提質增效期、侵權糾紛多發期、改革創新攻堅期和事業全面發展期,面臨主要挑戰是: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有待提高、核心專利較少;知識產權轉化效益較少;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待增強,管理方式有待發展;各地區知識產權發展不平衡,國際交流有待開拓。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規劃》所提出對發展環境與挑戰的判斷,以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可以看出,實際上我省,乃至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追求已從量轉為質。
小編認為,在《規劃》提出的主要挑戰中已無知識產權數量問題,而為質量問題與轉化問題,實際上預示著我省已有許多專利作為發展的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已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當下問題是知識產權的行業核心競爭力不夠,知識產權管理方式需跟上發達國家企業。因而,近年應會有鼓勵核心專利的獎勵政策,邊緣專利在廣東省已經數量龐大,競爭力會減弱,未來還需企業有核心專利,研發高質量專利,才可在當今形勢下乘風而行,御浪前進。
(作者:陳一兆 校對:梁婉玲)